人口
2019年,阳江市常住人口257.09万人,同比增长0.6%,城镇化率53.61%;户籍人口301.31万人,增长0.5%,城镇化率40.31%。出生人口2.88万人,出生率11.21‰;死亡人口1.46万人,死亡率5.69‰;出生人口同比减少0.33万人,自然增长率5.52‰(常住口径)。阳江市少数民族主要以瑶族为主,此外还有壮族、苗族、黎族、侗族、土家族、回族、布依族、满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彝族等。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阳江市常住人口为2602959人。全市常住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42181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81147人,增长7.48%,年平均增长率为0.72%。
全市共有家庭户804747户,集体户30011户,家庭户人口为2454459人,集体户人口为14850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5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4人减少0.49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阳江市常住人口为2602959人。全市常住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42181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81147人,增长7.48%,年平均增长率为0.72%。
全市共有家庭户804747户,集体户30011户,家庭户人口为2454459人,集体户人口为14850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5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4人减少0.49人。
地形地貌
阳江市东部、西部和北部为群山所环抱,南面濒临南海。东部的桐木山、烂头岭和紫罗山呈东北向西南方向展布。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地貌,台地有风化壳和基岩台地,分布于低山丘陵区的前缘;次为漠阳江的冲积平原、滨海平原。阳春境内有石灰岩岩溶地貌,分布于阳春盆地平原地带。海拔100米以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漠阳江中下游的陂面、春城、马水、岗美、双捷、白沙、城西、岗列、埠场和那龙河流域的合山、北惯、雅韶等沿江一带,多为农田。海拔100~500米的丘陵主要沿325国道经北惯、合山、白沙、程村、织篢、儒洞等地分布。阳春境内沿漠阳江中游、潭水河流域丘陵与台地相间出现。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大多数为燕山三期岩浆入侵活动形成的花岗岩,阳春境内部分为石灰岩。
历史文化
方言
阳江地区的方言,主要有阳江话和阳春白话两种,都属粤方言高阳片中的一种次方言。阳江话以阳江市区的阳江话为代表,据老一辈的人说,阳江话又以阳江城三铺街的话为正宗。阳春白话以阳春市区的春城白话为代表。在阳春白话中,又分为以春城白话为代表的春中白话,以双滘白话为代表的春西白话,以岗美白话为代表的春南白话,以春湾白话为代表的春北白话。以上这些都属粤方言。
粤方言以外,在阳江地区还有属闽南方言的阳江海话和属客家方言的涯话。还有属苗瑶语族瑶语支中一种叫“勉语”的瑶语次方言。阳江海话以阳西县儒洞镇的海话为代表。涯话又分为以阳西县塘口涯话为代表的阳江涯话和以阳春市三甲涯话为代表的阳春涯话。阳春瑶语(勉语)又分为以阳春市永宁镇横垌(原名黄鳝垌)赵姓瑶民讲的过山瑶语和以阳春市永宁镇铁垌麦姓瑶民讲的排瑶语两种。
阳江市辖下还有六个农场和岗侨区以及两个监狱。这些地方的人,人数不少,绝大多数来自阳江以外地区。他们平时与来自同一地区的交谈,大都用原用的方言(其中包括非汉语方言)。
粤剧文化
阳江具有浓厚的粤剧文化积淀。20世纪50年代,阳江县粤剧团和阳春县粤剧团成立。20世纪七八十年代,阳江县粤剧二团成立。
民俗
中国南海(阳江)开渔节
阳江风筝节
高流圩
阳江龙舟节
阳江山歌节
地名由来
阳江之名来源于“漠阳江”,而漠阳江起名又源于“莫阳”,阳江早叫“莫阳”,阳江古时候属于古越,居住的多是越人。古越语中,“牛”为“莫”,(阳江如今称“牛”还叫“牛么”);“羊”越语为“阳”,和太阳的“阳”。“莫阳”就是牛羊的意思,这说明古代的阳江曾是牛羊聚居的地方,或者是牛羊集市。江边现有一村,叫牛场村。这条江在莫阳,故此叫漠阳江。中国古代地理立位,山北水南曰阴,山南水北曰阳,阳江在江之北,所以叫阳江。古代“青”、“春”谓之东,阳春在江东边,所以名叫阳春。
阳江地区的方言,主要有阳江话和阳春白话两种,都属粤方言高阳片中的一种次方言。阳江话以阳江市区的阳江话为代表,据老一辈的人说,阳江话又以阳江城三铺街的话为正宗。阳春白话以阳春市区的春城白话为代表。在阳春白话中,又分为以春城白话为代表的春中白话,以双滘白话为代表的春西白话,以岗美白话为代表的春南白话,以春湾白话为代表的春北白话。以上这些都属粤方言。
粤方言以外,在阳江地区还有属闽南方言的阳江海话和属客家方言的涯话。还有属苗瑶语族瑶语支中一种叫“勉语”的瑶语次方言。阳江海话以阳西县儒洞镇的海话为代表。涯话又分为以阳西县塘口涯话为代表的阳江涯话和以阳春市三甲涯话为代表的阳春涯话。阳春瑶语(勉语)又分为以阳春市永宁镇横垌(原名黄鳝垌)赵姓瑶民讲的过山瑶语和以阳春市永宁镇铁垌麦姓瑶民讲的排瑶语两种。
阳江市辖下还有六个农场和岗侨区以及两个监狱。这些地方的人,人数不少,绝大多数来自阳江以外地区。他们平时与来自同一地区的交谈,大都用原用的方言(其中包括非汉语方言)。
粤剧文化
阳江具有浓厚的粤剧文化积淀。20世纪50年代,阳江县粤剧团和阳春县粤剧团成立。20世纪七八十年代,阳江县粤剧二团成立。
民俗
中国南海(阳江)开渔节
阳江风筝节
高流圩
阳江龙舟节
阳江山歌节
地名由来
阳江之名来源于“漠阳江”,而漠阳江起名又源于“莫阳”,阳江早叫“莫阳”,阳江古时候属于古越,居住的多是越人。古越语中,“牛”为“莫”,(阳江如今称“牛”还叫“牛么”);“羊”越语为“阳”,和太阳的“阳”。“莫阳”就是牛羊的意思,这说明古代的阳江曾是牛羊聚居的地方,或者是牛羊集市。江边现有一村,叫牛场村。这条江在莫阳,故此叫漠阳江。中国古代地理立位,山北水南曰阴,山南水北曰阳,阳江在江之北,所以叫阳江。古代“青”、“春”谓之东,阳春在江东边,所以名叫阳春。
历史沿革
据阳春独石仔洞穴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洞穴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万年以前,两阳地区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先秦时期为禹贡扬州之外,两阳地区为百越聚居之地,未归属中原政权。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百越后设南海郡,两阳地区为南海郡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合浦郡高凉县,两阳地区为高凉县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吴国析合浦郡置高凉郡,高凉郡管安宁县、思平县,高凉郡治、安宁县治皆在原阳江县地,为原阳江县地建县、建郡之始。
三国时期吴赤乌元年(公元238年),置莫阳县,属高兴郡,为原阳春县地建县之始。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设阳春郡并置阳春县,为阳春县得名之始。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设高州,下辖高凉郡、杜陵郡、宋康郡等郡,改安宁县为高凉县。高州州治、高凉郡治、高凉县治皆在今江城,高州管辖今阳江市、恩平市及茂名市的大部分地方。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在现阳江地新设阳江县,为阳江县得名之始。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春州,州治在今阳春城区,领阳春县、流南县两县,为阳春有春州之名之始。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废高州都督府,置恩州,州治在阳江,属广州都督府管辖。
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因河北贝州改为恩州,原恩州则改称南恩州,州治乃在阳江。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废春州,铜陵县并入阳春县,阳春县属南恩州。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置南恩路总管府,公元1282年降为散州,州治、府治皆在阳江。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撤除恩州,阳江县、阳春县归肇庆府管辖。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改阳江县为阳江直隶州,领阳春县、开平县、恩平县。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阳江直隶州改为直隶厅,阳春县、开平县、恩平县归肇庆府管。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阳江直隶厅改为直隶州,领阳春县、恩平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撤除州府,复设阳江县、阳春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阳江、阳春属江门粤中专区。1953年改属粤西行署。1956年改属湛江专区。1958年冬,合阳江县、阳春县为两阳县。1961年复分为阳江县、阳春县。1983年9月阳江县、阳春为江门市属县。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原阳江、阳春两县从江门市分出,新建为阳江市,属地级市建制。
2014年10月20日,撤销阳东县,设立阳江市阳东区。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百越后设南海郡,两阳地区为南海郡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合浦郡高凉县,两阳地区为高凉县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吴国析合浦郡置高凉郡,高凉郡管安宁县、思平县,高凉郡治、安宁县治皆在原阳江县地,为原阳江县地建县、建郡之始。
三国时期吴赤乌元年(公元238年),置莫阳县,属高兴郡,为原阳春县地建县之始。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设阳春郡并置阳春县,为阳春县得名之始。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设高州,下辖高凉郡、杜陵郡、宋康郡等郡,改安宁县为高凉县。高州州治、高凉郡治、高凉县治皆在今江城,高州管辖今阳江市、恩平市及茂名市的大部分地方。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在现阳江地新设阳江县,为阳江县得名之始。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春州,州治在今阳春城区,领阳春县、流南县两县,为阳春有春州之名之始。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废高州都督府,置恩州,州治在阳江,属广州都督府管辖。
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因河北贝州改为恩州,原恩州则改称南恩州,州治乃在阳江。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废春州,铜陵县并入阳春县,阳春县属南恩州。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置南恩路总管府,公元1282年降为散州,州治、府治皆在阳江。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撤除恩州,阳江县、阳春县归肇庆府管辖。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改阳江县为阳江直隶州,领阳春县、开平县、恩平县。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阳江直隶州改为直隶厅,阳春县、开平县、恩平县归肇庆府管。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阳江直隶厅改为直隶州,领阳春县、恩平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撤除州府,复设阳江县、阳春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阳江、阳春属江门粤中专区。1953年改属粤西行署。1956年改属湛江专区。1958年冬,合阳江县、阳春县为两阳县。1961年复分为阳江县、阳春县。1983年9月阳江县、阳春为江门市属县。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原阳江、阳春两县从江门市分出,新建为阳江市,属地级市建制。
2014年10月20日,撤销阳东县,设立阳江市阳东区。